春分时节要预防哪些疾病

黄历吧

请输入关键词:

春分节气

春分时节要预防哪些疾病

预防疾病

防五更晨泻

春分本来应是阴阳平衡的时期,但阳虚之体,阳弱不能与阴平衡,于是阳虚的本质更易显露出来,常发生五更泻又叫鸡鸣泻,特点是餐泄,就是五谷不化的腹泄。平时可常用干姜炖汤或吃干姜炖鸡汤。

防腹痛

因春天风大,中医认为风木克脾土,平素脾虚舌苔白好拉肚子的,更易出现腹痛腹泻。所以大风天应少到户外受风,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理中丸。春分前后,要防止受凉。做菜多用干姜。

防感冒

春分时期风多、风大,易感冒流涕,养生要多到户外锻炼身体,增强免疫力。

春分节气的饮食调养,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,在烹调鱼、虾、蟹等寒性食物时,其原则必佐以葱、姜、酒、醋类温性调料,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凉,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;在食用韭菜、大蒜、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,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。

防上火

春天虽然气候适宜,但风多雨少,人体内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、呼吸而大量丢失。加上天气变化反复无常,不能保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,导致生理机能失调,出现咽喉干燥疼痛、嘴唇干裂、大便干燥等“上火”症状。

防病妙招:要防“上火”,首先要生活有规律,注意劳逸结合,适当休息;多吃蔬菜、水果,忌吃辛辣食物;多饮水,促进体内“致热物质”从尿、汗中排出。

防春困

看着窗外明媚的景色,关在室内的人们总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,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,这就是“春困”了。“春困”主要与天气、工作、饮食、睡眠、运动不和谐有关,有时出现这种现象也是亚健康的表现。

防病妙招:对那些已“染”上“春困”的人来说,可以多做深呼吸和能增加肺活量的有氧运动,多喝水,少吃油腻、热性食物,尤其是火锅。多吃些胡萝卜、白菜、柑橘等含有大量维生素的食品,摄取足够的蛋白质,有助于提升人的精力;办公室白领犯困时,可适当做头部按摩缓解症状。

防哮喘

春天一到,各种花花草草都焕发出新的色彩,让人眼前一亮。过敏性哮喘患者会发生支气管痉挛,导致哮喘病复发。此外,天气忽冷忽热,引起感冒,也是引发哮喘的原因之一。哮喘严重的,可能危急患者的生命。春天是哮喘的高发季节,如果不注意平时的生活细节,很容易复发。

防皮炎

随着气温升高,各种春季皮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。据专家介绍,春季皮炎是一种光感性皮肤病,主要致病原因是皮肤对阳光中的紫外线过敏。另外,天气回暖,很多网友都喜欢出游踏青。但春天万物复苏,很多植物开始开花,不少人在踏青后容易患上季节性皮炎,是对这个季节特有的过敏反应。这种病好发于春、秋季节,女性多见。是一种季节性反复发作、由花粉等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皮炎。

预防疾病方法

1.少到户外受风防腹痛

因春天风大,中医认为风木克脾土,平素脾虚舌苔白好拉肚子的,更易出现腹痛腹泻。所以大风天应少到户外受风,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理中丸。春分前后,要防止受凉。做菜多用干姜。

2.常用温性调料防感冒

春分时期风多、风大,易感冒流涕,养生要多到户外锻炼身体,增强免疫力。

春分节气的饮食调养,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,在烹调鱼、虾、蟹等寒性食物时,其原则必佐以葱、姜、酒、醋类温性调料,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凉,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;在食用韭菜、大蒜、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,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。

3.干姜炖汤防五更晨泻

春分本来应是阴阳平衡的时期,但阳虚之体,阳弱不能与阴平衡,于是阳虚的本质更易显露出来,常发生五更泻又叫鸡鸣泻,特点是餐泄,就是五谷不化的腹泄。平时可常用干姜炖汤或吃干姜炖鸡汤。

饮食禁忌

春分节气时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,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,此时易发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、月经失调、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。膳食总的原则要禁忌大热、大寒的饮食,保持寒热均衡。这段时期也不适饮用过肥腻的汤品。

燕窝炖冰糖(1人分量)

材料:燕窝10克、冰糖15克。

做法:先用温水浸泡燕窝,待燕窝泡软后,可用镊子清理其中的细小燕毛等杂物,将泡好的燕窝沥干水,加入适量的清水,倒入炖盅,加入冰糖,隔水小火炖1小时即可。

功效:燕窝具有养阴润燥、益气补中的功效,冰糖具有养阴生津,润肺止咳的功效。燕窝炖冰糖不仅能养阴润燥,还有养颜润肤的作用。若不喜欢吃甜食,市民还可用瘦肉汤、鸡汤等炖燕窝,也具有同样的功效。

鲍鱼龙眼麦冬汤(3人分量)

材料:鲜鲍鱼250克、龙眼肉30克、麦冬30克、甘蔗250克。

做法:先把鲍鱼洗净,放入龙眼肉、麦冬、切片甘蔗,加入瘦肉汤、适量食盐、隔水小火炖1小时即可。

功效:鲍鱼能滋阴益肾、平肝潜阳、镇静安神;麦冬养阴润肺;龙眼肉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;甘蔗生津润澡、清热利尿。此汤对于五脏体虚、劳热咳嗽、心烦失眠、头晕目眩者均宜。

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
相关内容
猜你喜欢
黄历日历万年历
中国老黄历查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