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腊八粥的民间传说

黄历吧

请输入关键词:

腊八节

关于腊八粥的民间传说

传统的腊八节,民间有喝腊八粥的习俗,有些地方的街道、寺庙会一大早就举行施粥活动,这是传送温暖、积德行善的好事。腊八粥由多种食材熬制而成,汇合众物之美,香气四溢,寓意着平安健康,邻里之间会互相赠送腊八粥,传递吉祥的祝愿。

【民间故事】腊八粥的传说

很久以前,有一个叫阿二的和尚,身背一只红布做的乾坤袋,来到了寺院。当家和尚见他忠厚老实,就让他当了一名火头僧。

阿二又勤快,又吃苦耐,每天除伺候五、六百个和尚的吃食,还能抽空莳弄菜园。他烧火时,见稻草上有穗头儿,就收起放在乾坤袋里。淘米洗菜时,一粒米,一粒豆,一棵菜都收起洗净晒干。天长日久,他收集的东西足有几十袋了。

有一年阴历腊月初八,寺院的和尚都到大殿里讲经,外来的施主也有上百名,一时间热闹非常。恰巧那天管钱粮的和尚讲经前,忘了开仓取米。阿二又不取去闯经堂,上街买也来不及了,怎么办呢?他望着空空的饭锅,想起几百人就要用饭了,真是心急火燎。最后,想到了身边的乾坤袋,心里话:要是把这几年积攒的粮食,到在锅里煮一煮,不就能解这个急了吗?这个主意使他高兴得合不住嘴。不一会儿,开饭的“云板”敲响了。五、六百个和尚进了斋堂。

他们想:今天是,佛祖得道之日,一定可以吃一顿丰盛的素斋了。可走进斋堂一看,饭不像饭,菜不像菜都呆。因为和尚有个规短,吃饭不可多嘴多舌,也没吱声,谁知等到上口一吃味道特别好。后来大家一致商定,每年腊月初八都来烧这种饭,并取名腊八粥。

喝腊八粥,过传统节!

腊八节,俗称“腊八”,是腊月的第一个节日。大家对腊八节的源来又了解多少呢 ?“腊”是古时十二月的祭礼,夏代称为“嘉平”、商代称为“清祀”、周代称为“大腊”。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,南北朝时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。腊八节本来便是先民们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,祈求丰收和吉祥。后来佛教东传,腊八节巧合地与佛发生了联系,“十二月初八为释迦摩尼佛成道日,故寺院取香与果实造粥以供佛”,佛教信徒出于虔诚的敬佛、礼佛之心,每于腊八节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,如此一来腊八节也变更加深入群众民心了。

当提到“腊八节”,相信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闪现的第一念头便是“喝腊八粥”。就腊八节而言,几乎所有的习俗都是围绕着喝腊八粥展开的。虽然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,在昭示着腊八粥的神奇来历,但就腊八节作为一个民俗,他最早是供给穷人食用的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如果你知道腊八粥都由那些东西组成,你便明了。正如作家肖复兴所言:“到了年底穷人没有吃的东西,将锅盖、缸沿打扫出的剩米煮成粥喝,慢慢形成习俗,最终传到官府、宫廷和寺庙。”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:在古代每年腊月,北方已是冰天雪地,寒气袭人,上至皇帝、皇妃,下到贫民百姓都煮“腊八粥”,用来驱寒和避邪。这一习俗也一直至今,并变成了腊八节的代言词。

腊八粥里都有啥?我们一起去看看。

腊八粥又称为七宝五味粥,可能广东人对这个名字不熟悉,它还有一个别名叫八宝粥,八宝含有吉利的意思。由于古时各地区各时期的物产、食习、宗教信仰与经济条件不同,“腊八粥”也有甜咸、荤素、粗细之分。民间传统腊八粥讲究选用八种主料、八种佐料,以与腊八的“八”相吻合,意喻吉利。主料以豆米为大宗。豆类有红豆、绿豆、豇豆、扁豆、豌豆、花生等,米类有小米、大米、粳米、红米、高粱、粟米等。佐料习惯在桃脯、杏脯、桃仁、枣泥、栗子、柿子、瓜子、莲子、松子、芝麻、果脯、梨干、葡萄干、桂圆、山药等。根据喜好或习惯选用。

全国的腊八粥虽选材不一,但其中必定有枣,象征吉祥。腊八粥的枣是“早”,栗是“力”,早下力气,争取明年五谷丰登。要把腊八粥做的粘稠一些,黏糊糊的,粘是“连”的谐音,意味着连年丰收。八主八佐的腊八粥色泽斑斓、味道极佳,吃时绵软而不糊口。

腊八粥有什么好处?

古人认为粥是“世间第一补物”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一书中认为:“粥能益气、生津、养脾胃,治虚寒,最为饮食之妙诀。”腊八粥在冬日食用最大的好处便是养胃御寒。上文我们知道腊八粥的主料为米、豆,米豆类食物多具有补益脾胃的功效。此外你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、体质进行选择不同的佐料,如给儿童准备的可加莲子、山药、薏米等益气健脾的佐料;给老人准备的,则可多加些坚果如核桃、花生、芝麻、栗子等具有补肾功效的佐料。此外熬好腊八粥后,上面出现一层粘稠、形如膏油的物质,中医称为“米油”,俗称“粥油”。清代赵学敏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记载,米油“黑瘦者食之,百日即肥白,滋阴长力,肥五脏百窍,利小便通淋。”在煮腊八粥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营养进入汤中,其中尤以粥油中最为丰富,是整个腊八粥的精华,滋补力非同一般。

腊八粥虽为节日而设,但由于当今物质的极大丰富,各种配料常年可见,且易于人体吸收,老少皆宜,它完全可以作为日常营养配餐的一道美食。你们还在等什么?

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
相关内容
猜你喜欢
黄历日历万年历
中国老黄历查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