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节为什么要观潮_中秋节观潮习俗由来

黄历吧

请输入关键词:

中秋节

中秋节为什么要观潮_中秋节观潮习俗由来

中秋节要观潮原因

民俗专家介绍说,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,"定知玉兔十分圆,已作霜风九月寒。寄语重门休上钥,夜潮留向月中看。"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《八月十五日看潮》诗。在古代,浙江一带,除中秋赏月外,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。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,早在汉代枚乘的《七发》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。汉以后,中秋观潮之风更盛。明朱廷焕《增补武林旧事》和宋吴自牧《梦粱录》也有观潮条记载。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,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。

《武林旧事》中的一段文字则更具体地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礴气势:“方其远出海门,仅如银线;既而渐近,则玉城雪岭,际天而来,大声如雷霆,震撼激射,吞天沃日,势极雄豪。”

千百年的时光过去了,只有涛声依旧。直至今日,钱塘观潮仍是浙江中秋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,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和海外众多的炎黄子孙。

浙江中秋节观潮介绍

中秋观潮,南宋王朝地域临安城(今杭州),在古代,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,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。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,早在汉代枚乘的《七发》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。汉以后,中秋观潮之风更盛。明朱廷焕《增补武林旧事》和宋吴自牧《梦粱录》也有观潮记载。南宋年间的观潮在钱塘江上六和塔一带居多之胜景,其潮水的由来,“起始之时,微见远处如白带一条迤逦而来,顷刻波涛汹涌,水势高有数丈,满江沸腾,真乃大观也”。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,除了在太阳、月亮、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,海水受到引力最大涨潮原因外,还有其独特的原因——杭州湾和钱塘江的地形影响。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,江口大而江身小。潮起的时候海水从宽达一百公里的江口涌入,当溯江上到达六和塔地带的两岸逐渐收窄,其涌潮时江潮却以每秒十几米的流速向前推进。由于两岸逐渐收窄,湾内江水迅速提高出现涌潮。而此时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,反而提高了湾内的水位,加强了潮势。加上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,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。潮头便形如立墙,势若冲天,举世闻名的观潮胜景便由此形成。在历史上的观潮胜景,当今、自从一幅恢弘巨作中呈现, 陈鸣楼先生绘制《南宋皇城图》此图历时十年与力求客观,而为其严谨的还原南宋皇城文明历史,其彰显中华历史文明与中华文化的风采!

《南宋皇城图》恢弘巨作不仅是一座饱含民族精神、文化、艺术价值的宝藏,更是一座蕴藏历史文明的殿堂,其巨作中主要场景有后宫皇后、嫔妃和宫女太监们前往至六和塔观赏波澜壮观的钱塘江大潮;还有南宋皇帝宋高宗携众大臣为岳飞及将士出征饯行;南宋临安城作为南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,在作品中展示了南宋年间的临安城居“世界大都会”繁荣程度。绘制内容有:繁荣昌盛的钱塘江海运;北贯京杭古运河水域通道的盐桥河(今中河),流通昌盛而往来各地的游船、商船、码头、货栈。皇城有规模宏大而由布局严谨的大内皇宫,巍峨壮观的各大城门及内外城墙,还有侍班阁、太庙、六院、架阁库、牢狱、御马营、官窑、八卦田、六和塔,著名的寺庙、古塔、牌坊、古桥及其它建筑群;而配备先进武器装备的分别水陆两军队;御街两旁及城内不同位置的多处热闹瓦肆,喧闹的御街,御街两旁丝绸、金银首饰、工艺品、各种小吃和客栈等贸易场景;其人物表现涉及到皇宫中和城内外民间浓厚的生活气息,以及生活丰富多彩的三十六行作坊等风俗人情景象。其作品上计人物56000余位,牲畜37000余匹(头),轿子70余顶,马车60余辆,船舶180余艘,以及众多飞禽走兽若干。

中秋节钱塘江观潮注意事项

壮观、雄伟的钱塘江还有着“惊魂慑魄”“凶猛”“鬼王潮”的标签。江水以破竹之势扑向岸边,掀起几十米高的巨浪,冲坏挡浪墙,推倒人群。即使是在看似平静的涨潮、退潮时,水面下也是翻滚汹涌。

潮水“吞人”“卷人”事件屡有发生,除了潮水的巨大威力和涌动的暗潮,观潮者对潮汛安全常识缺乏了解,安全意识不强,也是潮水事故频发的原因。

“无需谈‘潮’色变。只要提高观潮警惕性,牢记安全防范须知,选择安全的观潮区域,远离危险观潮地段,遵守秩序,服从管理,文明观潮即可。”朱江锋说道,“要牢记‘三不’原则:不进入设有警戒标志桩的危险地段内;不走到伸向江心的丁字坝上;不涉足临江大堤的二层岸挡浪墙、斜坡等危险处。此外,观潮时不要拥挤、推撞,不越过防护栏,观夜潮的时候因为能见度低,更要留心脚下。”

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
相关内容
猜你喜欢
黄历日历万年历
中国老黄历查询